四时别家庙,三年去乡国

出自唐朝李贺的《客游

悲满千里心,日暖南山石。
不谒承明庐,老作平原客。
四时别家庙,三年去乡国
旅歌屡弹铗,归问时裂帛。

拼音解读

bēi mǎn qiān lǐ xīn ,rì nuǎn nán shān shí 。
bú yè chéng míng lú ,lǎo zuò píng yuán kè 。
sì shí bié jiā miào ,sān nián qù xiāng guó
lǚ gē lǚ dàn jiá ,guī wèn shí liè bó 。
※提示:拼音为程序生成,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。

译文
想象着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,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心中满是悲愁。
没有机会进京入朝为官,只能长久地滞留在赵国的旧地。
自己已经离开家乡三年,三年都没有机会去祭拜自己的祖宗。
我经常像冯谖那样弹铗而歌却未能如愿,只能写封书信来表示自己希望早日还家的心情。

注释
南山:指李贺家乡的山。
承明庐:汉承明殿旁屋,侍臣值宿所居。
平原客:“平原”指平原君赵胜。李贺作客潞州,是旧赵地,故称“平原客”。
弹铗:《战国策》载冯谖才华出众,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,因而弹铗而歌,要鱼、要车等。
裂帛:这里指写家信。

《客游》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诗作。这首诗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,展现了诗人在异乡漂泊的孤独和无奈。

首联“悲满千里心,日暖南山石。”描绘了诗人身处异乡,心中充满对家乡的思念和悲伤。尽管阳光明媚,照耀着家乡的南山石,但诗人却无法享受到那份温暖,因为他的心已被悲伤填满。

颔联“不谒承明庐,老作平原客。”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处境。他未能有机会进入朝廷,实现自己的抱负,而是像平原君的门客一样,在异乡漂泊,虚度年华。

颈联“四时别家庙,三年去乡国。”诗人表达了长时间离家在外的感慨。他已经很久没有祭拜过家乡的祖庙,离开家乡也已经整整三年。这种长时间的离别,让诗人对家乡的情感更加深沉。

尾联“旅歌屡弹铗,归问时裂帛。”诗人以冯谖弹铗而歌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无奈。他虽有才华,却未能得到应有的赏识和重用,只能在异乡漂泊,靠写家书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。

整首诗情感真挚,语言简练而富有意象,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,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在异乡漂泊的孤独和无奈,以及对家乡的深深思念。

作者介绍

李贺

李贺

李贺(790-816),字长吉,陇西成纪(今甘肃秦安)人,居于福昌(今河南宜阳)昌谷。唐宗室郑王裔孙。少有诗名。元和初,游江南。后至东都,以诗谒韩愈,大得赏誉。五年,举河南府乡贡进士,然以父讳晋肃,不得应进士举。为奉礼郎,郁郁不得志,以病辞归。往潞州访张彻,返昌谷,卒。贺长于乐府,想象丰富奇特,色彩瑰丽,句锻字炼,惨淡经营,后人目为“长吉体”。又多写神仙鬼魅题材,好用“死”、“老”、“冷”等字面,人谓“鬼才”。有《昌谷集》。►237篇诗文

“四时别家庙,三年去乡国”的上一句是不谒承明庐,老作平原客;“四时别家庙,三年去乡国”的下一句是旅歌屡弹铗,归问时裂帛。该诗句出自李贺的作品《客游》。

转载请注明:原文链接 | https://www.gsydw.com/shiju/7356_3.html